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交流 >

技术交流

智慧生活时代下,RFID技术对图书馆空间的改造应

  国外对图书馆空间建设模型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DonaldBeagle[1]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两层论,二是JimDuncan和LarryWoods[2]提出的三层次的概念,即物理层(physicallayer)、虚拟层(virtuallayer)和支持层(supportlayer)。图书馆空间不仅包含线下学习、合作、活动的物理空间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线上知识共享、交流协作的虚拟空间,信息服务与背后的技术支撑也是图书馆空间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物理空间

 

  (1)朴素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UNCC图书馆IC馆员RussellBailey[4]认为信息共享空间除了要有强大的数字环境,还需要拥有可以为用户提供研究指导与技术支持,能满足教学、学习等诸多需求的硬件支持。吴建中[5]教授认为信息共享空间就是一种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检索信息的、测试软件和硬件的研究“场所”。在以上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孙瑾[6]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将信息共享空间物理空间建设方案具体化,将信息共享空间划分为信息台、小组学习区、个人学习区、多功能室、图书资料区、打印扫描区与休闲区,并详细地介绍了所需设施明细,配备利于学习、交流和协作的装备与设施,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多媒体制作设备、无线网络等。国内高校比如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宁夏大学等的信息共享空间物理空间建设的实践也基本在这种朴素的建设方案上发展完善。

 

  (2)注重协同合作与人文关怀的学习共享空间。随着信息共享空间逐渐向学习共享空间甚至科研性更强的学术共享空间发展,国内对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也有了更多的观点。基于学习共享空间强调学习协同合作的支持的特点,尹雪[7]等认为学习共享空间应由开放学习区、小组学习室、参考咨询台、多媒体工作室、写作指导室、休闲区等服务区组成,强调需要同时兼顾个体和群体两方面的学习需要;朱小梅[8]的研究更加具象化,主张在家具设计与空间布局样式上应有鲜明的风格,使空间更具有人文性、趣味性和亲和力;长安大学图书馆交通分馆的建设理念充满人文关怀,将能体现公路交通学科的特征信息如公路、桥梁、隧道等有机融合在环境中,使读者感受浓厚的学科气息[9]。

 

  (3)面向创新创造的创客空间。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一次转型升级,创客空间的建设又引发广泛探讨,高校图书馆也积极响应,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成立了创客空间,电子科技大学成立“创新实验室”等。由于创客空间强调实践操作及其创新创造能够带来社会价值的独特属性,因此在物理空间设计上又有所增减与创新。赵杰、曹美琴[10]认为场地中划分的加工制造区、创意作品展示区、创意产品孵化区使创客空间的社会价值与创新创业服务属性最大化;曹芬芳、刘坤锋[11]建议创客空间可建设移动式物理空间作为实体创客空间的移动式分支;孙建辉、戴文静[12]通过调查发现用户对于3D扫描仪、3D打印机为首的各类新型数字制作工具有诉求。

 

  (4)智能技术规模性应用的智慧空间。目前我国对智慧空间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未有详细的建设阐述,国外论文多采用“smartlibrary”“smartspace”[13]。大多数研究都将“智慧空间”或“智能空间”泛化为“智慧图书馆”,但二者是有差别的。目前的研究中,刘宝瑞等[14]认为智慧空间是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从社会中收集知识,并通过自组织、自优化、自创新将其返回给用户的智慧图书馆的空间样貌之一;卢章平等[2]则明确指出智能空间依赖于RFID(射频识别)、普适计算、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VR/AR等技术,智能技术的规模性应用在智慧空间的物理空间的建设中起关键性作用。

 

  1.2虚拟空间
 

 

  (1)交互性与社会化程度加深的web2.0环境中的空间建设。早期虚拟空间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建立丰富的资源数据库,以网站为平台,加强读者与资源间、读者与馆员间的联系,以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度与利用率。随着web2.0技术和社交软件的发展,读者的学习方式与信息行为不局限于对资源的查找,越来越注重交流、互动与创作,虚拟空间的交互性与社会化程度增强。有的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的虚拟环境中就包含虚拟社区、在线交流与学习工具、数字资源与学习课程几大部分[15],为学习者提供不限时间与空间的线上学习平台;有的高校图书馆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如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就通过嵌入医学影像、远程医疗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协作平台加强学习过程体验,增强学习效果[16]。

 

  (2)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虚拟空间建设。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交流协作与互动不再局限于网站等PC端平台中,移动端的开发对虚拟空间建设有了重大启迪和推动作用,提供个性化推送、SNS在线讨论、实时咨询等服务,成为了虚拟空间的重要建设内容[17]。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开发学习终端的操作系统或客户端软件,实现学习资源无缝集成,另外微课程、MOOC、学术视频等在线教育模式也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便捷的资源和平台服务。创客空间的虚拟空间更加具有应用性,用以辅助实体创客空间,为用户提供线上创客活动的平台,比如可以在云服务器下载或上传项目进程、文献和各种资源[18]。

 

  (3)个性智能的web3.0环境下的空间建设。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采用语义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过滤不同来源的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服务的互联网[19]。在web3.0环境下,信息资源高度整合,语义网能够智能解读语义信息,利于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也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并且支持多终端信息交互,这些都推动高校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建设。周佳骏[20]通过建设图书馆虚拟社区,利用Web3.0的个性化信息聚合实现知识共享的个性化和精准化;蔡焰[21]基于web3.0中核心语义网技术构建图书馆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个性化智能检索,更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基于Web3.0环境建设虚拟空间是目前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主流趋势,是未来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的必要支撑。

 

  1.3服务支持
 

 

  (1)不断智慧化的信息服务建设。图书馆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人性化的物理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还提供优质的虚拟信息服务。除了传统的信息咨询、资源查找、在线交流之外,图书馆共建信息服务正在朝个性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比如许多图书馆已开展数据挖掘与推送的个性化服务、利用动态交互平台随时随地参考咨询与协同探讨。

 

  (2)多元并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是构建图书馆空间和支撑系统运行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信息服务技术方面,多种技术齐头并进:web2.0技术为图书馆虚拟空间的构建提供了交互软件工具和知识共享环境[22];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通过采集、分析用户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信息,辅助图书馆进行参考决策;利用大数据分析,对读者数据的精准细分,提供个性化的跟踪式服务[23]。在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方面,云南电大图书馆[24]配置了多级网络安全设施,建立全面的校园网管理规章制度及网络安全措施。

 

  (3)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求。人力资源与信息服务密不可分,不同的服务应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负责,现今图书馆空间建设对人力资源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李朝晖等[25]提出创客空间应注重培养智慧馆员,引进技术专家、市场顾问和志愿者以支持创业创新项目的顺利运作。

 

  目前学界对智慧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显薄弱,一方面在理论上,尚未有确切的“智慧空间”的定义,对智慧空间的要素、特点与价值都没有清晰的梳理与归纳;另一方面,“智慧空间”的落地仍在探索阶段,图书馆空间的智慧化建设研究多是仅依托于某一技术的实践运用,如利用机器人或RFID技术等对图书馆功能进行探索与拓展,而缺乏对智慧空间整体性的构建研究,也尚未有科学性的建设模型以供参考。然而笔者相信,随着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不断发展,智慧空间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建设趋势,人们将越来越重视智慧空间的长远发展,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未来图书馆空间的建设发展会更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在如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数字空间整合、RFID等规模性的多元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将用户与环境融合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与精准化的智慧服务,智慧空间也将成为集智能化设备齐全的物理实体空间、有机融合的数字虚拟空间和全面丰富用户感知空间为一体的多维空间,这是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的必然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空间不断向着智慧化方向迈进,一种更加高级的图书馆空间形态“智慧空间”逐渐成型,智慧空间终将会成为下一阶段空间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超越以往的图书馆空间,带给用户更加生动、高效、优质的体验。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00-18:30
24小时服务热线:13392447717
 联系方式
邮箱:skylan@szvipcard.com
地址: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观光路1310号龙华半导体产业园2栋